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即時新聞分析:濫用勞動檢查的惡果已經慢慢出現,下一步就不止是媒體業跨縣市這麼簡單了!


之前曾一直強調勞檢媒體業的問題,我不是算命仙,但…看到這篇新聞的時候,心中真的是百感交集,因為被我說中了,如果處理問題都是以法律概念來處理的話,發生這現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論是勞方或是資方,其實對於行業別的生態是了然於胸,而政府機關用預設立場的態度干涉,結果只有裁罰而己,但是否能改善?我個人抱著一個大問號!!

一、政府部門的應變速度絕對比不上企業:

企業跟政府沒有關係?沒有管道?那是不可能的,如果真的是上下一心,經濟部對於外勞的看法怎麼會和勞動部不同呢?過份壓迫企業的下場就是…逼迫企業使用『取巧』的方式來應對,政府部門的反應是絕對跟不上企業,常此以往,誰受害?

二、勞動條件的改善應透過勞會議的召開先行建立溝通管道:

目前會被開罰的原因就是在於勞動條件的不一致,所謂的不一致不止是違法而已,勞方、資方、政府三方的認知不一致才是最重要的主因,勞動部一直在鼓吹成立工會,但有用嗎?如果連基本的溝通對話管道都沒有的話,工會不也就是勞動局的分設單位而己嗎?這一句話有點重,但…各位看倌想想是否是事實,台灣目前並沒有成立工會的基本條件,原因在於大多數的勞資雙方仍無法學會真正的溝通與互動,因此學習召開勞資會議才是一個重點,但國內法令並沒有強制召開的規範…讓我非常的不能理解原因為何!

三、裁罰之後的結果是企業落跑,原因為何?

裁罰之後理當來說就是勞動條件的改善,但事實是這樣嗎?企業的落跑是一個必須正視的現象,勞動局的績效如果是用裁罰金額來計價的話,那麼勞動局跟停車收費的原理有何不同?只跟勞工溝通,卻將企業排除在外的思維就是主要的原因。

四、勞動局要做溝通橋樑,而非打手:

成立工會就是績效?不要太小看勞資關係,只有加強與企業的互動與溝通,才是真正的改善勞動環境,政府一不出錢、二不解決問題、三還間接增加稅收的做法,如果你是企業,講一句不客氣的話,會爽嗎?這種政策傷的是中小企業,但對於大企業卻無法產生預期的效果,最大的受利者不是勞工,反而是政府!!

這就是讓我最不能接受的狀況,但勞工還是只寄望用申訴、投訴的方式想來改變…看著這些長官上電視接受訪問的樣子,我心都涼了。如果不做溝通,只做打手,勞工還是最大的受害者。

結語:

別寄望政治人物,檯面上的沒有一個真正在關心勞工權益,還有某立委在個人部落格上大讚二週40小時的政策,真是夠了,為了選舉而操作勞動政策,有夠沒有良心,簡直是用可惡來形容,因此企業要做的是主動與勞工建立起溝通的機制與管道,別把政府操作的惡果發洩在勞工的身上,這才是長遠的做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