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是一個充滿機會與挑戰的國度,以前大家都曾聽過American Dreams,只要肯努力奮鬥,一定會有自已的一片天,但這幾年,美國的經濟非常的疲軟,即使是總巴馬也無法改變這個狀況,國內每天都在吵基本工資要如何如何,但大家要有一個概念,在討論這種議題,也要參考國外的狀況,才會知道大環境的變化是如何,如果一昧只想主張、鞏固自已的權利時,其實受傷的還是處於弱勢的勞工朋友,今天這個議題,希望可以給各位一些新的想法。
可以看出薪資並沒有往上調整 |
美國的失業率從2012年7月的8.2%下降於至今的5.9%,一般來說,失業率的下降會將工資推高,但目前並沒有出現這樣的狀況。一位美國經濟學家Mary Daly表示:『在經濟低迷時期,僱主可能需要削減工資,但他們不願這麼做,他們選擇裁員,認為對員工士氣影響比較小,但結果是,在經濟復甦時,相比較於低迷時期減薪,僱主加薪的速度要更慢。』
這一段話其實可以反應出我們國內薪資停滯不前的主因,有可能是政府的政策,怎麼說呢?我們主管機關一直以為資遣員工會比減薪有保障,錯誤宣導讓勞工也這麼認為,但…資遣完了之後呢?是否要再找工作,在錯誤的認知下所造成的刻板印像,可以合理的推斷勞工對於雇主的不信任及不友善,先別說他的表現會如何,只是為了工作而工作,對企業與勞工而言,都是雙輸的結局。
在美國,也有經濟學定對於失業率所代表的意義產生質疑,經濟學定Daniel Blanchflower表示:『失業率已不再是一個充份的統計數值,所謂準確衡量市場數據必須包括放棄求職的人以及迫無奈的兼職僱員或低收入僱員。』
我國目前失業率的統計用以下的數據來算:
103年11月失業率:3.89 %
103年11月勞動力參與率:58.66 %
103年11月就業人數:1113萬7千人
103年11月失業人數:45萬1千人
勞動力參與率指的是國內勞動力占15歲以上民間人口的比率,也就是15歲以上人口有參與勞動力的比率,而勞動力就是就業者與失業者加起來的總和。
所以針對上述放棄求職人數,也就是消極失業者的數據並沒有在我國失業率的統計範圍內,如果我們要提升工資,是必須將這些未利用的勞動力予以消化,才有可能達成,這也要請政府加以考量,應將據詳細化,讓國人知道這些其中的不同在哪裡。
在美國,長期的失業、高失業率也是讓工資無法上升的主因,經濟學家 Till von Wachter表示:『失業已達6個月或以上的人們可能發現其技能已經退化,一些求職失敗者發現他們以前的職業已不復存在,他們的技術已沒有需求,每一次經濟衰退都會有這種情況,從失業的第1個月開始算起,每增加1個月,下一份的工資就會減少1%。』
這個在國內其實有職業訓練機構,算的上是完善,讓失業者可以有學習新技術的可能,但職業訓練機構與就業服務機構的連線與效用仍未完全發揮,這也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唯有加大政府勞動主管機關與企業的對話空間,才會有解套的方法,但這個思維,我目前並沒有看出勞動部有這個做法,很可惜。
而在基本工資上面的話,美國的做法與我國是類似,也是全面調整基本工資,目前聯邦最低基本工資為每小時7.25美元,我下列的圖例就先將目前美國各國的基本工資與各位做分享。
而至於加高最低工資是否真的能保障勞工的收入?我個人是質疑的態度,但因為篇幅的關係,我會用基本工資來做分享的主題。
結語:
今天就美國薪資停滯不前來做個分享,最重要的是要看倌可以理解國外的勞動法令情況,另外也是給大家一個概念,勞雇雙方權利義務是相對應的,任何的調整其實都是須要經過充份的對話,到底是法令保障勞工?還是企業保障勞工?看倌的薪資是誰付的?如果雙方無法對話,而要用公部門來的話,那麼結果就會是失業率上升、薪資數字停滯,政府機關將成本全部歸責在企業端,長遠來看,勞工薪資不調整,不就是應驗了一句話:『羊毛出在羊身上。』不可不注意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