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因為看了這則新聞才知道有爆料公社社群的存在,沒有不敬的意思,早上去逛了一下,發現裡面的新聞還不少,當然今天我們不是討論爆料的問題,而是這一個新聞事件,我們常說不得預扣工資這個概念,但企業為什麼還是會做這種事情?但另一個狀況就是在員工違反規定的狀況下,企業除了罰款之外,到底該如何主張及應對,我想這是今天討論的重點。
早上出門去買豆漿的時候,看到巷口便利商店的店長正在與民眾進行一場「死刑存廢」進行大辦論,他們太認真了,導致都忘了幫我結帳,我足足等了五分鐘…!這對我來說,並沒有對與錯的問題,每一個人的理念不同,所以選擇立場自然有所不同,但別忘了一件事,兇手是那位王xx,而不是那些選擇廢死的人,可以不同意他們的理念與主張,但別做言語上的攻擊,大環境是我們共同的責任,別整天扣帽子,那是沒有幫助的,我們開始今天的分享吧!
案例內容:
一、預扣工資當然是不合理的做法:
勞動基準法第26條 |
二、員工是否有違約勞動契約的問題:
公司因為要辦活動,所以要求員工提前來,這代表就是通知員工,員工如果沒有反對,這個勞動條件的變動就屬於成立,也可以說是一種契約行為的成立,因此這種遲到的行為,除非有不可抗力的因素,否則員工就屬於違約。
至於百貨業,要求櫃姐提早到,是否有其他性質的補償行為,這也是一個要討論的重點,不是要給付加班費、就是要給予早退的機制,不過我想百貨業應該也是沒有做到這一點,光是這個做法,個人覺得裁罰這間百貨業是剛剛好,我昨天的文章曾經提到,勞工的工作權與企業經營權要有一個平衡點,這不是哪一方說了算,但我對於企業不溝通就強制要求提早上班的做法,我非常的不能認同。
三、遲到24分鐘與1600元的關聯為何?
24分鐘與1600元罰款的關聯性在什麼地方?我相信百貨業都有其潛在的規則,但我奉勸百業最好是放棄這種做法,如果我們從民法的損害賠償下手的話,企業當然是可以針對遲到的員工要求賠償,但前提是要有明確的依據及量化的參考,如果沒有的話,只是靠「感覺」來處理個案,這都是未見公平的方式,我知道這種量化數據很難處理,但這是企業必須要去克服的地方,否則如果我是承辦人,我只問上述的問題,24分鐘與1600元的關聯在哪?通常是不會有答案的!
四、違約行為與企業經營之損失要有量化的依據:
因此違約的行為與企業經營之損失到底要有什麼樣的依據,其實也是在我的研究範圍之內,最近幫朋友的店設立這種機制,依據員工遲到的時間與營業損失做一種連動式的串聯,目前還在實驗階段,如果效果不錯,我會直接放上來與各位分享!
結語:
這個個案真的就只有百貨業有問題嗎?這位網友有必須說,如果出狀況就直接上網爆料的話,未經檢討就訴諸法律,妳的確可以拿回被扣的錢,但同時妳的工作將會不保,重點不在於迫害,重點在於妳的工作態度,連基本的守時都沒有辦法遵守,請問又有什麼能耐為公司獲益呢?這是一個兩面的問題,話說了直接了點,但希望各位可以想想,工作權與經營權的平衡是要靠勞資雙方努力,這絕不是一套勞動法令可以處理的,與各位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